www.foxun.cn
佛教新闻媒体!

中国人究竟有什么资格过圣诞节?

圣诞节并不是我们的。过去十多年,甚至几年前,我们对这个东西还相当的陌生。但现在,过圣诞节似乎已是大约在冬季的一件盛事,其势头,直逼我们的第一大节——春节。有些人就说:“洪水猛兽”来了,“狼”来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怎么办?西方文化真的要颠覆中国文化吗?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里?

任何存在都是合理的。国人对圣诞节等“洋节”的接受和为之付出的行动,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有一个潜在的、社会文化心理为支撑的发生、发展的机缘。它是国门开放后,必然出现的文化传播或者说文化交汇现象。这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会被官方的文件所左右。所以,如果有人真的想要一棍子打倒它,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举动。毕竟它已是既成的事实。而且,方兴未艾。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两次。分别是:汉唐时期,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明清之际到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传入。结果怎么样呢?佛教文化传到中国,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以及民间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但都是以中国化的表现现身。就佛教本身来说,特别是禅宗,中国化最为彻底,最为众多中国人所接受。而西方文化传入后,“西学东渐”却让中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迅速健康地成长起来,社会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在为“现代化”而欢欣鼓舞,就是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也是中国化了,毛泽东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的践行者,当然才有后来的“中国特色”一说。如此这般就好比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不亦快哉之事。而且,传播乃是互动的过程,我们也有“送去”的时候——中国文化在和世界文化的交汇中也有对别人的影响,即所谓“东学西流”。如,早在商代,中国人就以高超的制陶和铸铜技术对西伯利亚的卡拉客苏文化产生了影响;如,马克思曾指出:在欧洲,“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又如,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推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现代行政管理格局的形成。再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对西方的伏尔泰等学者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伏尔泰被誉为“欧洲孔子”;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就曾说过孔孟对他的影响是“大的”,老庄的影响是“巨大的”。还比如,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等国的影响更为明显,现在都还有很多很深的可见迹象……但西方,或者说他国,还是我们眼中的西方、他国,别人还是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生活。

从大历史的眼光来看,我们可以说,他国文化的传入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文化的本质。如今还是“中体西用”的某种延续——正如有人呼唤的“新儒学”这样一种概念,现在还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血液中奔流涌动。不管某些人承认、不承认。中国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兼容并包”的“超稳定结构”。事实也可证明,这样的文化交汇并没有使我们失去什么至关重要的东西。对他国来说也是同样如此。我们在交汇中得到了某些好处,我们在交汇中也给别人送去了某些好处。文化的交汇是一件互惠互利的大大的好事。并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所以,就中、西方文化孰优孰劣,我们的文化出路之类的文化论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已有过激烈的论战。现在来看,当初的舌战,丝毫没有什么胜负层面上的实际意义,眼下再为此去开战就更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了。因为,历史一再证明:这样一种中国特色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只需看看今日之中国,今日之国人。一切似乎都有了较为明晰的答案。 

再来说当前中国人过圣诞节之类。就算是一种文化交汇的现象吧。圣诞节在中国,已演变成了狂欢节、发泄节、嘻打节,哪里还有西方圣诞的内涵呢,哪里还是基督徒应有的那份心境呢。一切有关圣诞的东西就只剩下它粗糙的皮肉了,一切有关西方圣诞的行为都异化了。它已完全变成了一个表演的舞台、一种娱乐的方式或者道具。它已是中国人顺手戴上的一件依稀的文化饰品罢了。如果到现在都还有人不相信,还要说中国文化被颠覆了,还要说什么至少有颠覆的危险。那么,我们却要提请有关人士注意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参与者在狂欢、发泄、嘻打的时候,可以发现他们基本上是分为很多大大小小的部分,你班的同学,我班的同学,你的同事,我的同事,你的狐朋,我的狗友,其中还有人举起棒子大声地呼喊:头人,头人,哪个愿意组队。这难道不是“父权家族制”、和“宗法思想”的不散阴魂吗?这难道不是中国文化的恒定的属性吗?不管这些个文化饰品是什么模样,什么颜色,我们的“三皇五帝”见了也许也会发出智慧的微笑吧——还有谁不承认,我们的传统文化天生具有强大的同化力呢。对那种号召国人抵制甚至不准国人过“洋节”的人,我们只有报以一种长久的冷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玩玩也无妨。 

于是我们说,文化,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文化,它能深入人们的骨髓!如果担心西方文化颠覆中国文化,那是有点多余而不必。如果真要讨论中国文化的出路,那么就像一句歌词说的——“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同时,我们也套用西方人说的那句老话:走自己的路,让庸人说去。千万别怕臭鸡蛋。

下期话题: 惨绝人寰的皮草时尚 ,貉狐狸被活剥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