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长城保护已列入2013年山西七大文物保护重点工程之中,将编制完成明长城偏关寺沟段、平型关段维修方案,并启动维修保护工程。
山西是全国保存古长城最多的省份之一,据记载,我省境内历代修筑的长城总长3500余公里,分布于9个市40余个县。现存战国、北朝、隋、唐、明、清时期较完整的长城遗迹有2500公里,经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验收确认的明长城总长度为896.53公里,含关堡322座、烽火台1886座,相关遗存包括碑碣等70余处。其中人工墙体长度631.12公里,天然险长度240.57公里,壕堑长度24.84公里。
据了解,山西境内的明长城多为外包砖构建,长城防御设施主要是利用自然山石垒砌或高原峁梁取土夯筑而成,墙体多建造在曲折蜿蜒的山脉分水线上,前后共修筑了154年,可分为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古称“大同边”)起于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平远头村,向西经阳高、大同新荣区、左云、右玉、平鲁,止于忻州市偏关县老营镇柏杨岭。内长城(古称“太原边”)有两条线,第一条线起于灵丘县独峪乡牛邦口村,向西经繁峙、浑源、应县、山阴、代县、原平、宁武、神池、朔城区,止于偏关县老营镇柏杨岭村,与外长城会合;第二条线起于灵丘县独峪乡牛邦口村,沿太行山脊岭分布,向南经五台、盂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止于黎城县东阳关镇杨家地村。还有沿黄河东岸修筑的从偏关县老牛湾到河曲县石梯子的长城。目前,山西境内明长城由于修筑年代、建筑材料、修筑地域等存在明显差异,保存现状各不相同。
省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白雪冰称,3月中旬,山西明代长城调查报告已出版,全省现存战国以降8个时代长城资源已得到确认,偏头关、平型关关堡等修缮方案已报国家文物局,长城雁门关段保护工程也已完成。我省还在长城重要地段和主要沿线村庄配制了180余名长城保护员,争取在2015年前,完成全省长城保护标志碑的设立,并让其他地段的长城保护员配制全部到位。(记者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