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foxun.cn
佛教新闻媒体!

碧落寺石窟:千年佛像诉说古国汉风

碧落寺石窟:千年佛像诉说古国汉风

碧落寺(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西风瘦马)

碧落寺位于晋城市西北约7.5公里处的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东它背靠碧落山,面对万松岭,坐北朝南,依山而筑,是古泽州境内创建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大、声望最为显赫的寺院之一。据石窟西窟外石阶旁题记,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六年,完成于唐大和六年,之后五代、宋、金、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云卧山门隔几重,半天吹落碧芙蓉”,清太守朱樟的这句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碧落寺周边优美的环境。南北东西杉松栝柏杂众而生,郁郁葱葱,苍苍茫茫,似若碧玉天降,或许,这就是寺名所以用“碧落”之“落碧”本意吧。

碧落寺的整体布局和构建非常独特,它不同于传统寺院的中轴对称形制,而是依山就势分建南北两院,北为主院,南山建观音阁,溪水穿寺而过,中以双桥相连,充分体现了早期佛寺建造自然随意的特点。主院由东而西分列三院,主要建筑有五佛殿、七星洞、西阁以及斋堂、僧舍等等。东院现存有北齐及唐代石窟三窟,为碧落寺最具价值之所在。

碧落寺石窟:千年佛像诉说古国汉风

碧落寺(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西风瘦马)

三窟中开凿年代以西窟为最早,就其风格特色及窟门外“大齐武平七年”题记可推断其当属北齐遗物。中、东二窟均为唐代遗物。造像神态自如,肌肤丰润,比例适度,装饰华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上的多次破坏,碧落寺的石窟造像损坏程度非常严重,西窟还算相对完整,有9尊基本完整的佛像,中、东二窟的14尊唐代造像,全都没有了头部,肢体残损也相当厉害。

北面就巨大的连山石而开凿洞窟3个,小龛64个,大小雕像共102尊,主要是佛、菩萨、弟子,还有武士、供养人等,有坐有立,形态各异,雕工洗练,隽秀精美。菩萨,圆形头光及舟形背光全副素面,莲座简化成圆形小蒲团状或十脆不施莲座。些许原始,些许古朴,却气魄天然,雍容自就。窟前原覆以殿宇,即东阁,八柱七开间,入则为窟龛,设计构思巧妙之至。今殿阁已毁,但从幸存的台明、柱顶石以及窟龛上方当年为架梁而凿的小阶台来看,我们仍可以想象其曾经的恢宏气势。

碧落寺石窟:千年佛像诉说古国汉风

碧落寺佛教造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西风瘦马)

西窟门高1米,宽0.83米,平面为长方形。窟内雕佛、菩萨、供养人、力士等像工计65尊,坐佛着袈裟、罗结肉髻,结袈而坐,舟行背光,有北齐武平七年题记。

在西窟的内壁上,在窟内或坐或立、或大或小的佛、菩萨、弟子间,布满了供养人线刻画像及题名,其中供养人题名84处,线刻供养人近千。略计有像主21人,大都邑主6人,邑主1人,教化主2人,都维那5人,维那4人,邑子44人,另外尚有比丘、比匠尼等多人。根据题记和记中职官等推断,大部分为南北朝时刻,少量的为唐代物,可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刻的结果。画中人物大都头梳高髻,腰系羊肠纹裙,袒胸露臂,或赤足,或高靴,显露出一种庄重秀丽、温柔典雅、明朗而含蓄的神情,衣褶纹饰随肢体的运动而起伏聚散,流和如铁线描,既显现出丝质服装的柔软光洁的特性,又透露出覆盖于衣服下的人的肌体之美。作者巧妙运用阴阳结合的线刻技法,使得线条柔和流畅、疏密有致、刚柔相济,颇具神韵。

碧落寺石窟:千年佛像诉说古国汉风

碧落寺佛教造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西风瘦马)

中窟平面呈长方形,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主尊阿弥陀佛通高2.3米,结跏跌坐,左手似结施与愿印,右手似施无畏印,衣饰华美,线条流畅,衣裙由座上下垂,形成“落裙”。虽头部已残缺,但仍透体尽现雍容典雅的气质。加上那美观大方的火焰纹背光,更烘托出了大佛的崇高与神圣。窟外壁上有唐、武周、宋、金、元各代题记多处。

东窟门拱形,平面呈长方形。窟内北壁雕佛,坐于须弥座上,着袈裟,左手置于膝上,右手似为说法势,佛两侧有阿难、迦叶2弟子,还雕有菩萨、力士等像共计7尊亦为唐代开凿。

碧落寺石窟:千年佛像诉说古国汉风

碧落寺佛教造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西风瘦马)

北魏中晚期造像一般为秀骨清像,服装为汉式宽衣博带,庄严慈祥,面带微笑,显现出文雅、和善、亲切的神情,具有汉民族文化特有的凝重、典雅气息。这种式样一度风行北魏全境,成为造像的规范,碧落寺西窟亦即如此。那一尊尊充满生命活力,极富人间气息的佛像就像刚刚离开遥远神秘的古代天国降临于人世,造型古朴,汉风扑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