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情缘:收藏佛像不要太功利
佛像情缘:收藏佛像不要太功利
郑华星依然是一身中式打扮,他用浓重的广东口音在展厅客串了一次展览“导览员”:“这是2008年在伦敦佳士得请回来的一尊保存很好的明代佛像。这是尊永乐宫廷的木雕韦驮菩萨。这一尊是健陀罗时期的佛像,从造像来看一定是皇室供奉的。这是宋代的一尊观音禅定座,你看观音整体都处在很寂静的状态,表情悲悯安详,两边的净瓶和鹦鹉,一静一动……”据郑华星介绍,他从2009年开始正式收藏佛像,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短短4年时间,他收藏的佛像已达300多尊。
郑华星收藏佛像主要有两点标准,一个是精美,再一个就是稀有性。“比如这是今年从北京翰海请回来的一尊宋代的铜鎏金罗汉,不到2000万。因为宋代的佛像多以木头和石头为主,这么大体量的铜鎏金还是很少见的。”他的佛像收藏没有局限在特定时期或特定宗派及种类上,他喜欢6世纪到9世纪时期的佛像,也喜欢唐朝的佛像。他的藏品中不仅有帕拉王朝的佛像,也有克什米尔时期的佛像,郑华星说:“开脸、身体动势、衣纹刻划都很重要,更重要的还是看整体的艺术性,价值跟材质、年代都没有直接关系。只要具备完美的艺术价值,都是难得的。” 郑华星认为每尊佛像的出身和传承也是收藏中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流传有序必然是收藏佛像的一点重要保证。比如丹萨替寺庙的佛像本身存世量就少,能遇到那个寺庙供奉的精美佛像必然价值不菲。还比如这次在苏富比秋拍上创下2亿多纪录的永乐大佛,其传承就非常清晰。”
据悉,1930年,这尊永乐大佛在法国拍卖过一次;1960年的时候,曾出现在意大利的一个大家族;1990年,佛像被辗转卖到意大利另外一个大家族;1997年,苏富比就开始动员藏家出手拍卖,直到今年苏富比亚洲40周年庆典的时候,郑华星才有幸竞拍入手。过亿佛像拉涨市场热度谈起这次创纪录的永乐大佛,郑华星稍微提高了一个音调:“这次的苏富比大佛,除了有极高的美学、宗教价值之外,内里还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时代价值。在当时,永乐皇帝铸造这尊佛像并不是为了供奉,他是希望利用宗教信仰来实现各个民族的统一融合。”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回流国家文物,郑华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尊佛像能够拍到这么高的价格,看似是一件个案,其实是必然的结果,是赶上了一个开明的社会和时代,是政治环境、宗教环境、文化环境等各方面所促成的。”他最开始预定的价位是1.8亿,虽然最后成交价格为2.36亿,但他认为“以现在社会的反响来看,这尊佛像的价值已不可估量”。虽然过亿佛像是在香港拍得,但郑华星认为受此影响最大的还是内地。 他指着展览现场上的一尊佛像说:“这是一尊释迦摩尼佛,在2000年的时候,几十万都没人要,现在至少要上千万了。”另外,他认为,佛造像的价值还远远没有被市场认同,“佛像存世量偏少而造成了佛像收藏圈子小,一直以来都没有引起重视,佛造像所蕴藏的文化价值并未被大家熟知和了解,因此,大家对佛像认识的不对等而造成了价值的不对等。”郑华星介绍说自己的佛像藏品中有一半都曾流失海外。他认为,“这主要跟国家的命运有关。另外一点是因为西方研究收藏佛像艺术的时间比我们要长得多”。国内佛像热度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引燃了国外的市场,“为最大限度避免自己人把佛像的价格给抬高了,所以最近在筹备佛教艺术品专项基金会,以组织形式参加竞拍,免得同室操戈”。 郑华星对新筹备的基金会充满信心:“佛教艺术品基金有别于其他,合伙人参与性强,能实现精神与财富双回报。第一期是私募,接下来可能就会开放。”收藏佛像不要太功利所有收藏入门的人都会对“捡漏”抱有极大的兴趣和期望。对此,郑华星笑道:“现在在佛像领域能够捡到漏的可能性已经是越来越小了,也有人提出花小价钱买好东西,但是我认为这种心态同样是不理性的。”他之前有个观点是“捡漏”要看大的方向,“认准了哪个方向要涨,还在洼地的时候就开始买进,这也等于捡到漏了”。郑华星坦承,现在佛像板块依然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因为价格属于刚刚上涨,在这期间还需要大家的认知过程和市场的发酵,所以说依然充满机会”。 与其它门类的藏品相比,佛像的存世量要少很多,如果财力受限,入手一些价格偏低点的老佛像同样会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和机会。由于佛像的热涨,一些藏家选择“跟风”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郑华星认为:“即使是‘跟风’,也要理性去跟,比如要尽量选择权威的拍卖行或者是交易机构入手藏品,如果有个带路人会更好。”另外他还提到,收藏佛像与收藏其它艺术品不同,“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所以我不提倡只抱有获利的态度去收藏佛像”。他建议新藏家还是需要先深究一下佛像的文化内涵再选择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