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foxun.cn
佛教新闻媒体!

台湾藏家慷慨捐赠 唐代古佛塔漂泊多年将回家


流失海外多年千年佛塔将回归安徽老家

佛讯网安徽讯 近日,由台湾知名人士捐赠大陆的一座唐代“刘氏等造石佛塔”经过两岸专家合作鉴定,被确定出自安徽省蒙城县。历尽磨难,这件流失海外多年的千年佛塔将于近期回归家乡。

2013年11月18日,安徽博物院院长朱良剑率队赴天津武清区参加一场特殊的文物鉴赏会。鉴赏会上,一尊唐代“刘氏等造石佛塔”被确定为安徽流失海外多年的珍贵文物。这意味着,经历漫长岁月的等待,这件珍贵文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

安徽省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安徽博物院副院长李治益介绍,这座“刘氏等造石佛塔”是2013年年初,由台湾知名人士叶景成捐赠回大陆的。当时叶景成共捐赠了32尊收藏多年的佛首、佛像等,并提出希望让这些佛首等文物尽快“身首合璧”的愿望。这些文物临时存放地天津市武清区随即启动了为佛首、佛塔寻根的工作。不过,这32尊佛教文物全部是多年前流失出境,很多缺少“身份信息”,为它们寻根相当不易。

李治益告诉记者,为“刘氏等造石佛塔”寻根最重要的线索来自佛塔本身。

“在佛塔塔身的侧面,刻有数行的铭文,其中最关键的一句,提到了‘亳州山桒(sāng,即‘桑’)县’这个地名。根据铭文记录,出席佛塔落成仪式的一个重要人物是亳州山桒县丞。 ”李治益解释,县丞也就是县令的副手。而在唐中期之前,今天的亳州蒙城县就叫“亳州山桒县”。这段铭文记录了佛塔建造的“出资人”和建造经过,为确定佛塔的“出身地”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经过文物专家研究,这座佛塔的形制、造像风格也非常符合唐代佛塔的特征。而佛塔究竟出自什么年代,专家还是从铭文中找到了答案。“在铭文中,我们发现了非常标志性的‘武周新字’,这对确定佛塔的年代非常有帮助。”安徽博物院策划交流部副主任卞坚解释,“武周新字”也就是武则天时期造的字,一直沿用到唐文宗开成二年被正式废止。铭文中出现“武周新字”意味着这座佛塔年代的上限不可能早于武则天时期。而“亳州山桒县”经过专家考证,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正式改名为“蒙城县”,这也就意味着这座佛塔的年代不可能晚于唐玄宗天宝元年。最终专家判断,这座佛塔的年代应该在武则天当朝之后的载初元年(公元690年)到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之间。也就是说,这尊佛塔至少有1200多岁。

最终这尊佛塔究竟家在何方,还要经过两岸专家共同鉴定。在11月18日召开的佛塔鉴赏会上,天津方面邀请了金申、周学文、林保尧、陈奕恺等海峡两岸多位佛教文物鉴定专家对“刘氏等造石佛塔”进行鉴定。安徽博物院则向专家提供了经过多方考证的佐证材料。经过仔细鉴定,两岸专家一致得出结论,认为这尊“刘氏等造石佛塔”应出自蒙城。

与今天留存下来的佛塔不同,这座“刘氏等造石佛塔”身高1.01米,宽67.5厘米,全身石灰岩打造。李治益解释,唐代佛塔有底座、有塔顶,这件文物应该是唐代石塔的塔身部位。佛塔上有蹲狮和力士护法像,造型优美流畅。佛塔中间应该是一个佛龛,不过由于年代久远,龛中佛像已经遗失。

李治益告诉记者,经过考证,在唐代皖北地区佛教非常盛行,寺庙佛塔很多,这座佛塔应该是私人建造祈求平安。但由于安徽省古时多战乱和自然灾害,保存到今天的唐代佛塔非常稀有,“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蒙城地区已经没有发现唐代的地面文物了”。

在18日的“两岸专家佛塔鉴赏会”后,天津市武清区向安徽博物院转送了《专家意见书》。而根据捐赠人叶景成先生的意愿,这尊“刘氏等造石佛塔”将尽快回归故乡。

李治益告诉记者,这尊“刘氏等造石佛塔”最快将在春节后“回家”,并安放在安徽博物院,向市民公开展出。(文、图:韩佳佳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