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foxun.cn
佛教新闻媒体!

许嘉璐:当今冲突世界需要儒释道融合理念

佛讯网北京讯 2013年11月9日,由中国文化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儒释道融合之因缘”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在开幕致辞时指出,儒释道在两千多年中相融相济、携手幷进,在辩论中学习了对方,丰富了自己,把中国的儒学、佛学、道学都推进到了世界思想和哲学的顶峰,儒释道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化的宗教或学说。我们开展儒释道融合之因缘的研讨,希望能够激励和引导更多的学人对儒释道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许嘉璐院长对儒释道之融合提出三点思考:

第一:儒释道的理念和三者的融合,是当今充满冲突的世界所需要的,要想让儒释道这种国际化的宗教学说真正成为显学,就需要我们做两方面的工作:即提高和普及。目前在两岸四地的儒释道中,似乎普及占了主要的精力,而培养一批大师反而被忽略,应该让精深和通俗结合,普及是必须的,而提高、深化是不可少的,必须二者有机地结合。

第二:在中国儒释道之间的融合是世界的奇迹,反观世界史,特别是作为世界中心的欧洲,自古以来,不同信仰之间,一种信仰的不同宗派之间从来都是血光相见、血光滔天,直到今天这种趋势没有得到完全的遏制。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儒释道为什么能够相融共进,这种经验是极其宝贵的,也是今天的世界所急需的。过去所有涉及这个问题的论著都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但是如果论述只停留到此,其实我们和相融之因与缘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应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这不仅仅是我们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第三,儒释道现在面临着共同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挑战。应对现实的挑战,儒释道两千多年来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地提升,不断地突破,不断地相融,这是极其重要的启示。当前,只有在应对挑战中进行创新,儒释道才能够传承,而只有在不断的传承中才给创新提供机遇,传承与创新从来是硬币的两面。

以下为本次研讨会的倡导者,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先生的致辞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

各位高僧、大德、学者,

各位新朋友、老朋友,

各位热心的听众,以及媒体的朋友们:

请允许我对你们表示真诚的、热烈的欢迎!

刚才几位嘉宾的致辞已经揭示了这次论坛的宗旨和内容,我在这里说一说我们提出这次论坛的缘起,或者说举办论坛的主客观原因。

会议的主题是“儒释道融合之因缘”。第一关键词是“融合”,显然这是对当今世界上流行的、统治着整个地球的思想--文明必然冲突,只有冲突才能解决问题这一思路的一种响应。

第二关键词是“因缘”。在对儒释道的研究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儒释道在两千多年中相融相济,携手幷进;“君子动口不动手”,在辩论中学习了对方,丰富了自己,于是把中国的儒学、佛学、道学都推进到了世界思想和哲学的顶峰。

当西方还沉浸在,或者说迷惑在中世纪黑暗当中的时候,宋代的学者已经为中国构建了完善的哲学体系,可以说那时候的中国哲学就是世界哲学的顶峰。后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一些伟大的哲学家论断,认为中国没有哲学,于是人们一直流传着这种误解,而我们也曾经自卑过。这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只有到了今天,中国的哲学才得到世界哲学界的承认。

可能大家已经看到媒体上的报导,2018年,从未在中国举行过的世界哲学大会将在北京举行,而且从这次会议开始,汉语将作为世界哲学大会的会议用语。文化的核心,或者最高境界,是哲学。因此,这是一个标志,这是一个转折,这是中国的文化正式跨入世界领域、世界论坛的一个重要结点。中国哲学之被世界正式接受,一是由于我们国力的强大,二是由于近30年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提高、全国学人的努力。但是力促其事、力主其事,用尽了自己全部精力为之奔走呼吁的,就是今天在座的我的好友,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请杜先生站起来让我们的学生们认识一下你的“尊容”。我们感谢杜先生的努力,感谢他的一片赤子之心,感谢他从儒家的思想中汲取了成长的滋养,知行合一,始终奉行着儒家的理念。他的率真而行是我们的榜样,我应该代表中国文化院、北师大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幷且冒昧地代表在座的各位听众,对杜先生表示感谢!

我在“儒释道融合之因缘”在这个总题目下有一些思考,现在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儒释道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化的宗教和学说。这三种宗教和学说,它们自身的理念,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相融的经验,是当今充满冲突的世界所需要的。而要想让儒释道的学说真正成为显学,还需要我们做两方面的工作:1、提高;2、普及。

应该让精深和通俗结合。基督教经过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改革,由英国的清教徒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就是要想让一种学说成为显学,从而在广大民众当中普及,似乎不能够从基层做起,而应该拿自己的精义去说服、感染不同阶层的精英与执政者。基督教初期的失败、佛教传入中国时曾经有过的不成功,都证明了这一点。而到了南北朝,佛教之所以在中国迅速铺开,就是走了我刚才所说的路线。因而,普及是必须的,而提高、深化也是不可少的,必须二者有机地结合。今天,在两岸四地的儒释道中,似乎普及占了主要的精力,而提高、培养一批大师反而被忽略。我们开展儒释道融合之因缘的研讨,就是希望能够激励和引导更多的学人对儒释道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第二,中国儒释道之间的融合是世界的奇迹。反观世界史,特别是号称“世界中心”的欧洲,自古以来,不同信仰之间,一种信仰的不同宗派之间,从来都是刀兵相见、血光滔天,直到今天这种趋势仍没有得到完全地遏制,只不过已不限于欧洲范围,也不限于枪炮而已。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儒释道为什么能够相融共进,这种经验是极其宝贵的,也是今天的世界所急需的。过去所有涉及儒释道关系的论著都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但是如果论述只停留到此,其实和相融之因与缘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自然应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这不仅是我们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第三,儒释道现在面临着共同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挑战。两千多年来在应对现实的挑战中,儒释道不断提升、不断突破自身。在应对中相融,这是极其重要的启示。只有在应对挑战中进行创新,儒释道才能够传承,而只有在不断的传承中才给创新提供机遇,传承与创新从来是硬币的两面。

下面,我冒昧地就儒释道相融因缘的今后研究提出一点浅见:

第一,我们应该从不同的层面上进行思考。首先,借用西方哲学的术语说就是宇宙论的问题、本体论的问题。儒释道有一个共同点,也是相融因缘之,这就是一元化的思考,一统的观念。正因为这样,所以对所谓的“终极关怀”我们都不是先验的,不是“预设”的,而是从实践中总结提升的。例如孔夫子把人生中最高的境界定义为圣人,要做到圣必须高而又高,他则“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直到死还在努力地践行着,追求着。道教最高的境界就是真人。如果我们读道教经典会知道,道家对真人的要求也和儒家对圣人的要求相近。而佛教,人们所共知,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佛。佛教应该“十行”、“十住”,攀登“十地”,只有到“十地”才可以和佛陀。

人的道德、思想的提高是有阶段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我们一生当中永远达不到终点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真理、对最高境界的追求,这就引导着人们永不停顿。同时在走向终极关怀的路上,儒释道都主张内求,儒家的反求诸已,佛教的见性成佛,道家的修真身、抱朴守一,都是这个道理。

另外在思想方法上,或者叫方法论上,我们是辩证的,讲周流变化、无始无终,讲中庸、中观、守中。在伦理层面,我们主张和合,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慈悲,讲善,都是一个意思。因而我们应该从世俗面、伦理面、方法面,以及形上面,多方面进行研究。应该采用多种工具、多种视角进行研究。这实际上是三家一体携手探究真理,而这个真理幷不是绝对的,它是随着人类意识、思想水平的提高不断前进的。同时它不是西方所说的“超越者”,它是现实中来的,还要回到现实中去,我们的超越,是超越了个人眼见的现实现状,当然它也不是“先验”的,而是提高了的“经验”的。

第二,应该从历史过程中寻觅相融之因缘,也就是要从三家两千多年来不断地丰富完善过程中去研究,从相互的争辩中去研究,从宋以来三家相融的理论和实践当中去研究,从当代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向中进行研究。实际上这两千多年来,相生相克的过程就是“和而不同”理念的实践、丰富过程,就是相融之因缘充分展现的过程。

第三,从国际的思想和宗教的演变中借鉴。例如,从19世纪开始,犹太教就在探索和基督教之间的相互融合问题,因此在犹太教内部先后出现了几个改革的派别,提出了多种改革的学说,促进了犹太教对当代社会的适应。再如婆罗门教,先后有不少大师已经在设想与佛教之间的沟通。又如100年前所产生的巴哈伊教,它的教义就是世界所有宗教的融合。巴哈伊教只有100年,但是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教徒不断增加,什么原因?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之所以要在历史的过程中寻觅,要从国际的形势中去借鉴,就是因为我们三家都秉承着从现实出发,讲主观体验,认真思考和扎实履践。我相信,沿着这条路走,积以时日,我们在相融之因缘的课题上一定能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促进三家共同发展,给世界以重要的参考。

我希望我们今天的论坛能引起三界的学人和大僧大德的重视,能够进行持续的研究,这种研究能够立足自身,放眼三界,胸怀世界。在研究过程中我希望我们相互启发,紧密合作,也希望我们的队伍逐步扩大。

这是我的一点浅见,可能不切实际,或者不正确,仅供大家参考,说得不对的,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